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洛阳 > 正文
全球报道:我市以乡村运营为抓手推进乡村建设,改善人居环境,盘活乡村资源,发展乡村产业
2022-10-20 15:54:37 来源: 洛阳日报
关注河南热线

秋高气爽,云淡风轻,栾川养子沟的景色格外迷人,乡村路实现了“白变黑”,供排水做到了一体化,农家乐变成了新民宿,居于此的乡亲、游于此的客人都倍感舒心。

养子沟之变,是我市以乡村运营为抓手推进乡村建设的一个样板。近年来,我市坚持分级分类创建思路,以“达标村”为重点,以“精品村”为引领,在全域推进农村供排水一体化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,前置运营思维,盘活乡村资源,发展特色产业,让一个个美丽乡村绽放“美丽经济”。


(资料图)

01

河洛乡村开启“美颜模式”

来到孟津区常袋镇马岭村,柏油路通村入户,不再是“晴天土、雨天泥”;“微改造”之后,农家小院白墙黛瓦,面貌焕然一新;乡亲们家里的旱厕、浴室、厨房一体改造,下水直通管网,看着养眼,用着舒坦……

“如果百姓吃不上自来水,村庄处处污水横流、充斥旱厕,如何能吸引乡贤回流、资本下乡来运营乡村产业?”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其祥直言。

正如马其祥所言,高水平运营乡村必须改善人居环境。这既是乡村建设的“面子工程”,更是关乎农民生活品质的“里子工程”。而供水、排污、改厕等这些看似最不起眼的方面,恰恰是影响乡村发展的最突出短板。

正因如此,市委、市政府把“达标村”创建作为乡村运营的重点,从推动农村供排水一体化等“小切口”入手,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。

伊川县河滨街道张庄社区就尝到了甜头。以前,张庄没有自来水,家家户户都有自备井。由于毗邻伊河,浅层地下水水量尚可,但水质难以保证,加之管网不健全,污水更是随意排放。

去年,伊川在全市率先探索农村供排水一体化。张庄抓住机遇,发动群众,在短时间内完成供排水管网的集中改造。“供排水的问题解决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。”居民张庆社喜上眉梢。

不仅是张庄社区,如今,农村供排水一体化、垃圾分类“二次四分法”等乡村建设基础工程实施工作在全市铺开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洛阳农村将实现自来水、污水管网及垃圾治理全覆盖,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,为乡村运营夯实基础。

02

运营理念“唤醒”沉睡资源

有山,有水,有树林;研学,露营,烤小串……秋日里,寻访宜阳县高村镇王莽村,穿行在豫西民居、千亩梅林、峡谷溪流之间,时光一下子就慢了下来,乡愁的韵味、自然的清爽扑面而来。

王莽村,其名源于“王莽撵刘秀”的历史典故。这些年,乡亲们搬进新村之后,老村逐渐荒废。随着乡村运营风生水起,镇里引来了运营商,把废弃的农家院、土窑洞改造成乡村民宿和研学基地,把荒芜的沟谷梅林打造成拓展训练和露营基地,快速实现乡村蝶变,不仅留住了浓浓乡愁,更盘活了乡村经济。

无独有偶。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,历史上曾叫“文曲村”,以石桥、古树、老井、老宅名扬乡里,出了不少文化名人。抗战时期,河南大学还曾在此流亡办学。

“大王庙村的开发不可谓不下功夫,却一直不温不火。”潭头镇政府负责人坦言。当地在古村落保护修复、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。然而,由于业态和运营缺失,优质资源一直藏在深闺。

直到去年,大王庙村被研学导师石彩芳一眼相中,“棋局”才顺势走活。如今,农事研学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,红色研学以红色剧本杀的形式盘活了河大潭头办学纪念馆、乡愁民俗馆等资源,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分红,集体收入也打着滚儿往上翻。

乡村运营,人居环境是基础,产业富民是核心。当下,随着运营理念的植入,汝阳“红薯小镇”、洛宁“竹梦小镇”、嵩县“白云小镇”等“精品村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乡村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、发展优势。

03

要素回流形成“雁阵效应”

探寻乡村运营“点石成金”的密码,有一个群体格外耀眼——乡村运营商。运营商把新理念、新模式、新业态引入乡村,在与乡村资源的“嫁接”中,带动乡村价值跃升。

今年开春,一纸“来栾川,做绿水青山合伙人”的乡村运营商招募令面向全国发布,以乡村旅游精品村的生态资源广揽运营人才,全面挖掘乡村文化价值、美学价值、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。嵩县、孟津等县区也频频高规格举行乡村运营商招募大会,向全社会抛出“橄榄枝”。只要有创意、有点子、有资源,就能“揭榜挂帅”。

“90后”姑娘张杏杏的创业经历堪称传奇。用她的话说,她是靠着微信里的6000多个好友和一手甜点制作的好手艺,拿下了栾川县石庙镇龙潭村乡村运营师的“头衔”的。

一开始,张杏杏从一间不起眼的蛋糕店起步,靠口碑积累了大量客户。后来,她卖草莓、种草莓,还打造了自己的“沃地农场”。今年,在乡村运营商招募中,张杏杏成功入选。现在,农场延伸植入了星空露营、野炊烧烤等业态,已经成为年轻人交流聚会的打卡地。

乡村运营,离不开政策支持。如今,各地围绕乡村运营,推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,让运营商轻装上阵。比如,在金融支持上,各县区设立风险补偿金,推出免担保贷款;在技能培训上,结合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洛阳”工程,各地为运营商提供民宿管理、农业技术等专业培训;在运营奖励上,各地通过给予运营补贴、资金奖励,有效激励运营主体献智献计、引才引流。

扶持一个运营商,聚起一个新产业。当下,乡村运营已然形成了资源要素回流的“雁阵效应”。

责任编辑:hN_2009